#5-悲伤
- Prop
- 10月13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它来得猝不及防。你毫无防备。有一天,事情发生了变化,空气突然变得沉重起来。
当时我五岁,住在南美洲。我们家养的德国牧羊犬洛基是我第一个最好的朋友。他睡在我的床边,跟着我到处走,让我感到安全,被人关注。搬家后,我们不得不把他留下。我父母说,会有另一个家庭来照顾他,就像照顾孩子一样。我记得我拥抱他,把脸贴在他的毛里,努力记住他的气味。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那种令人心痛的寂静。
我当时无话可说。我只知道一些美好的东西消失了,而且不会再回来了。
多年后,大学毕业后不久,我失业了。当时我二十一岁,还年轻得觉得时间无边无际。于是,我找了一份司机的工作,工作时间长,薪水丰厚,我尽可能地攒钱,用这笔钱又拿到了另一个学位。失去第一份工作让我很痛苦,但并没有留下什么疤痕。那时,悲伤就像一道光。它就在我身边,但谢天谢地,它并没有让我感到疼痛。
十五年后,情况大不相同。我三十五岁,已婚,已为人父,即将迎来第二个孩子。然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,突然间,空气变得稀薄。同样的损失,却更加沉重。当你关心他人时,悲伤就会变得沉重。我记得看着儿子入睡,妻子期待着我们的第二个孩子,心想我们还能坚持多久。同样的世界,但引力却不同。
悲伤从来不循规蹈矩。它不够礼貌,需要阶段性。有时它会降临,有时它会逐渐消退。有时它会在凌晨三点无缘无故地把你唤醒。
多年后,我在一次摩托车旅行中遇到了一对夫妇。他们来自英国,正在环游世界。女方患了癌症四期,只剩一年甚至更短的生命。我告诉他们,我多么钦佩他们的韧性和力量。她丈夫说:“这不是勇气,只是坦然接受。”这句话至今仍萦绕在我的心头。他们把悲伤当成了动力,没有强求,而是将悲伤融入了他们尚存的日子里。
那时我才明白,悲伤会寻找意义。这是它默默的工作。当我们挚爱之物离我们而去时,它会留下一个空洞,让我们不断追问“为什么”。有些人用工作来填补,有些人用旅行,有些人用喧嚣来填补。诀窍在于,至少对我来说,不要太快填补它。静静地享受那份空虚。
看到别人悲伤,我现在知道不要试图寻求答案。我从来不会自以为拥有洞察力,但我明白同理心并不需要这些。我们生来不是为了互相安慰,而是为了彼此靠近,让沉默不再回响。
如果我能和年轻时的自己——那个五岁的男孩,那个年轻的男人,那个初为人父的自己——对话,我会告诉他们,悲伤不会结束。它只是换了个形式。它变得更安静,更睿智,更平和,但永远不会完全消失。或许这就是它的本意。我们所爱之物的身影,应该留下阴影。
悲伤并非我们的敌人。相反,它肯定了我们温暖的依恋、关爱和共度的时光。它之所以令人心痛,是因为它曾经重要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它教会我们,一切都不会永远停留,但一切都会留下一些东西。
这才是值得相信的部分。
⸻
如果你对此感到熟悉,那你并不孤单。在澳大利亚,你可以拨打13 11 14,全天候联系生命热线 (Lifeline)。
.png)



留言